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在職專班」標籤的文章

用北科大EMBA的報考人數來算錄取率可能並不準確

圖片
一直一來都覺得北科大EMBA的招生狀況不錯,應該是辦學口碑不差,因此能不斷地吸引考生報考,但今天的一個意外推翻了我原本的想法。 因為有朋友報考了北科大EMBA,正好昨日(2024.03.20)放榜,所以昨天就到北科大網站下載了正備取的名單。原本找完朋友的名字就應該要結束了,不過我一撇間看到「陳美麗」這個菜市場名同時出現在某組的正取名單和另一組的備取名單,一時以為我只是眼花或是看到同名同姓,沒想到就又看到另一位考生則和陳美麗完全相反,在陳美麗正取的時候,另一位考生「劉衿伶」是備取;再另一組「劉衿伶」是正取,而「陳美麗」是備取。 我想這不會是巧合或同名同姓,而是這兩位均報考了兩個組別。 國立大學EMBA一般都會限制考生只能報考一個組別,這樣看來北科大沒有這樣的限制,不過想回頭去找以前的正備取名單,發現資料已被刪除,所以無從得知以前的情況,但現在能很確定的今年有很多位考生同時報考了多個組別,雖然不能排除其中有同名同姓的情況,但我認為同名同姓的情況絕對只是少數。 一般來說,錄取率代表的是一個人有多少的機會能夠考上,但因為北科大不限制只能報考一個組別,因此有多位考生同時報考多組的情況,雖然若將每個組別的錄取率都單獨來看是沒有問題的,即便同時錄取多個組別,但一個人還是只能就讀一個組別,名額便會多出來讓給其他人,其他人的備取上的機率便會大幅增加。 好奇之下,我將所有人名做了資料的篩選,發現整個北科大EMBA所有正備取名單共有245名考生名字,其中: 有17位考生的名字重複2次 有1位考生名字重複4次 有2位考生名字重複5次 根據北科大報名統的數據 https://aps2.ntut.edu.tw/emba/QuerySignupAmount ,113年的招生人數為116人,而報名且繳費的人共有297人,概略來算錄取率為39%,以國立大學來說39%其實還不錯,我也因此有北科大還不錯的印象。而其中桃園的兩個組別總共招生20人,有60位考生報考,錄取率為33%。 不過正備取名單上看起來報考人數共有43人,但裡面有7個名字重複,佔考生的16%。大膽假設60位考生中有16%,也就是10人名字重複,那麼這個組別的實際報考人數很可能僅有50人不到,率取率也從原本的33%上升至40%;以全部EMBA看起來大概有10%的名字是重複的那麼錄取率便會由39%上升至43%。 我個人有一個粗略的人數推算方...

坐等YouTuuber「什麼頻道 !? What Channel !」出包,我賭他們無法分辨是不是EMBA

昨日朋友傳了一個影片給我,標題為『 ⁉️ 辦公半讀2.0划算嗎? |北部系列 | #在職專班 #碩士 #畢業 #台大 』,影片內容大概就是談論北部地區大概有那些比較好的國立大學,各開了那些碩士在職專班。 對我來說,影片中有用的資訊...幾乎是沒有的,但是我對他說「會在做一期專門有關EMBA的」就非常好奇,因為我第一時間馬上想到的就是,他應該無法從中文的班別名稱就能判斷是不是真正的EMBA,因為即便是我也做不到。而另一個更有爭議且嚴肅的問題是,這位YouTuuber是要用怎樣的標準或做法來將某個在職專班分類為EMBA的?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曾提到過 ( 連結 ),大概只能從以下幾個方法來綜合判斷一個班到底是不是EMBA: 看有沒有辦招生說明會,因為一般來說在職專班因為工作能量不足,通常不會對外辦招生說明會。 每年所舉辦的聯誼活動多寡 (在職專班通常每年的活動只有一兩個、甚至沒有任何活動),這點很容易可從各校EMBA網頁觀察到。 是否有專屬的學校辦公室服務人員(因為在職專班通常只有一位或甚至沒有全職專屬服務人員,所以很多事情或活動都得要學員自行負責舉辦),所以若發現您諮詢的對象是學校某系所職員,代表你所諮詢的99%就是在職專班(就算他對外宣稱是EMBA也只是在職專班);但若您諮詢的人是直接隸屬EMBA辦公室,那麼你所諮詢的班別正是EMBA沒錯。 師資陣容的講座教授、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兼任老師的比例。以國立大學EMBA來說,教授副教授的比例相當高,幾乎沒有助理教授。而私校或在職專班的助理教授或外聘/他校老師比例就會偏高很多,也且僅有少數幾位是教授。 教室周邊環境與教學設備的好壞(尤其廁所的整潔度更是明顯指標),這可能要親到學校觀察比較清楚。 投注EMBA辦學的金額,這點可反映出學校對該學程重視與否,不過對校外的人來說很難察覺,只能大概可以從教室周邊環境與教學設備等作間接的觀察。*學員的平均年齡、平均工作年資 (通常不願意告訴你)。 我就隨便拿教室來舉例好了,你要怎樣判斷怎樣的教室好到可以說是EMBA、怎樣的教室算差就只能是在職專班?我還能舉出一大堆例子,例如,學費要高到多少才算是EMBA?聯誼活動要辦多少才算是EMBA?校方提供多少的人力支援才算是EMBA? 其實這些都是沒有標準的指標,而且我認為YouTuuber也沒有這個能量去調查那麼多班到底是不是EMBA,有的是...

帆船駕駛訓練非常適合EMBA課程?

近來又有一篇新聞稿( 連結 ),內容是6位成大EMBA畢業生自駕帆船往返日本,我節錄其中想討論的部分: 當面對帆船各項專業駕駛技能、海上無常多變環境及各種國際與地方相關法規的綜合挑戰時,團隊成員必須在船長的指揮下,充分發揮高度協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來應變與掌控風險, 帆船駕駛訓練非常適合EMBA課程 ,或是作為跨域學習、團隊協作與應變能力的訓練,很感佩112級六位畢業生同心協力平安完成此次航程,不但 成為EMBA學界「學習與挑戰」創舉 ,也將為台灣帆船運動的推廣,點燃一道曙光。 若『帆船駕駛訓練非常適合EMBA課程』這樣的想法是真實的,那麼帆船運動不需要推廣、不用成為曙光,自然而然的就會變成EMBA的必修課程,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就連成大也沒有將帆船駕駛設為必修或選修課程。 前面很多文章已經提到過了,很多人都喜歡扯到EMBA,好似單與EMBA沒有關聯就不是壯舉,必須要和EMBA有關聯才能成為壯舉。6人組隊自駕帆船往返日本無論有多難得,和EMBA唯一有關連的就是他們都是成大EMBA畢業生,但要說這件事與EMBA課程有關聯,實在讓人感到牽強。個人認為,這就是一個很單純的校友活動,即便它很難得、即便它是壯舉,如硬是要讓它和EMBA課程產生連結,也令可能讓閱讀大眾產生『連這個也可以算是EMBA課程』的負面觀感。 另外也想討論成大EMBA的「挑戰與學習」這門選修課程,透過參加課外活動可以認成大EMBA的學分,累積5個積分最高可認1學分,例如戈壁挑戰賽AB組是5積分,玉山登頂與單車環島是4積分,泳渡日月潭1積分,全國EMBA各類賽事0.5積分,而且也不僅限上述這些,都可在成大EMBA申請和認定。這次的帆船活度,或許可以申請做為「挑戰與學習」課程的積分,但由於這次帆船活動的參與者都是已經畢業的EMBA畢業生,所以也不會有認積分或學分的問題。只是,成大EMBA學費是以學分來計算,1學分的學分費為9000元,成帶學員自行參加活動累積5積分可認1學分,還需要繳九千元給學校。 我不是質疑這些活動或是帆船駕駛無法學習到甚麼,我絕對相信收穫很大,事實上各種身分的人都是可以多元學習的,但並不是所有的學習都應該算在EMBA的課程範圍內,否則我舉一個誇張點的例子,就算是詐騙技巧也是可以學習的,難道詐騙技巧就能算在EMBA課程裡嗎?或者,打麻將也可以學習到排列組合與機率的技巧,更可以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為什麼EMBA師生仍愛寫論文」之論文指導費

近來因為論文爭議,使得「在職專班還是否該寫畢業論文」一事,經常被拿出來討論。在此我要討論的是天下雜誌的這篇文章『 不用寫論文也能畢業 EMBA和在職專班師生為何仍愛寫? 』,其實文章內容得很好,分析的也很詳盡,不過天下沒有提到很關鍵且學界不太願意對外界提的事,今天我就把它寫出來,讓大家可以更好的來檢視「在職專班還是否該寫畢業論文」這一件事。 首先,天下分析,之所以在職專班仍持續寫論文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不寫論文(改為報告)的配套不足 教授習慣走原本熟悉的道路,且認為寫論文才是正統,改為報告可能會被看輕,也會導致難與其他學校競爭的問題 報告無助於老師的研究和升等 而我說天下少分析的一點,就是論文指導費。想當然論文會比報告嚴謹,且有它一定的架構與規格,所以教授也都因為有指導在職專班的論文而獲得非常可觀的論文指導費。如果用GOOGLE搜尋,便可查詢到一些學校的論文指導費標準: 高雄科大EMBA:每人1.6萬元 台南大學EMBA:每人1.6萬元 政治大學在職專班:每人1.5萬元 中央大學在職專班:每人2.4萬元 台北教育大學在職專班:每人1.6~2.5萬元 以上大概是網路上能查到的資料,也都還不是最頂尖的國立大學EMBA,我想台政大來說,論文指導費超過三萬元應該不是問題。如果以一般研究生論文指導費約5000元來計算,每收一個在職專班學生,就多出一兩萬以上的收益,所以很多教授便會優先收EMBA學生,而如果收10個EMBA學生、5位一般研究生,那麼一年便多出了30萬元的收入。 每一位教授收了一位EMBA學生,除了能收取論文指導費之外,還有很多衍伸的好處(在此就不多提了),其中一個好處,就是能同時MEETING指導這些學生,也可以讓一般生與EMBA學生對於論文內容能"互相幫助",減輕指導教授的負擔。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改成報告,架構與規格都不如論文,那麼報告指導費肯定會縮水之外,論文與報告的寫法不同,學生之間便無法互相幫助,所以在MEETING時也無法同時指導一般碩士生和在職生(因為架構不同),同學間也無法互相幫助,指導教授的負擔也會大幅增加。 其實整件事情,無論是天下雜誌所分析的幾點原因或是我所提的論文指導費,我們都可以看出,並非是EMBA學生想要寫論文,而EMBA學生也其實根本不想寫論文,真正對論文放不了手、想繼續寫論文的,所以天下雜誌的標題基本上是下...

原來台大也不過如此

身為大專院校龍頭的台灣大學,我們也都會以為台灣大學是全台第一、也會是最嚴格最好的大學,但這次的選舉所引發論文爭議的相關後續,讓我對台大完全改觀 -- 原來台大也不過如此。 首先,從這篇 新聞稿 可以看出, 2022年10月04日的台大教務會議決議以下事項: 1. 論文必須做過原創性比對,百分比符合系所所訂出的標準才能畢業 2. 畢業證書必須加註是否為在職專班 因為林智堅的關係,外界才知道原來台大還有一半的在職專班沒有加註在職專班,而且有的系所是不用提供論文比對數據就能畢業,但這些很多學校早就已經都做到了,訝異的是身為台灣大專院校的首府,竟然沒有做到這些。 在此說明一下有關在職專班加註的事情,因為有些人並不知道,有些學校/系所是刻意不加註在職專班的,最大的因素就是為了招生。在職專班普遍給人隨便都能考上+教學不嚴謹+畢業寬鬆等印象,且經過2022選舉恐怕印象會更加負面,所以加註了在職專班的畢業證書,會導致含金量降低,甚至有企業的人資是不認同碩士在職專班的學歷的(有沒有碩專畢業的薪水和大學畢業是一樣的);而若畢業證書上不加註在職專班,一般人很可能以為他讀的是一般研究所,含金量便會增高許多。也因此,有考生在報考前會特地去問系所畢業證書上是否加註在職專班,沒有加註當然報考意願就會增加,更不用說那些輔考補習班,早就知道哪些系所是沒有加註的,引導考生報考含金量高的班別,也藉此來增加考生對他們專業的信賴程度。 可以理解系所為了招生而不加註在職專班,但其實這樣做長時間下來是會有回馬槍的。在職專班的學生素質普遍不如一般生,更不用說課程訓練不如一般生嚴謹,所以當在職學生表現不好時,就會連帶影響整個系所的聲望,會讓大家覺得:台大某某研究所畢業也不過如此。 在職專班是從實務的這個角度進入到學術的加值,其實對學生本身來講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所以對於許多人來講是一個非常正面的文字。丁詩同說,台大現有25個在職專班,已有12個有標註,而以有標註學生人數來說占了6成,大於沒標註的4成,那些學生認為標示對他們來講是正面的,所以現在把它統一規範,大家都把在職專班字樣標示出來,這樣也符合他們的精神。 至於新聞稿提到的這一段,我認為台大教務長只是在說好聽話而已,如果「加註在職專班」是正面的、有助招生的,各系所不就更應該早就主動更改了嗎?而台大教務長說出這種言論的作法,老實說我非常不認同,因為這明顯...

元智EMBA出現新聞稿所述與事實不符的問題

圖片
抱歉,這次的主角同樣是元智EMBA。元智EMBA在2022年10月28日透過Cheers雜誌網站發布了一篇 廣編文章 ,以下我節錄3個想談談的部分: 1. 自認很特別 元智EMBA採不分組入學,這樣獨樹一幟的設計源於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提供更貼近需求的課程,然而今日完美呼應精準敏捷學習趨勢,鼓勵不同產業背景的學生們相互交流,實踐跨域協作的時代精神,獲得學生一致肯定。 在 之前的文章 已經討論過,EMBA本來就該是不分組的,而不分組的EMBA其實也不少,除了元智之外,還有中山大學(它的分組其實是地點的差異)、中正大學、中央大學(它的分組其實是地點的差異)、成功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學校EMBA都是不分組的在上課。問題來了,這麼多學校都是不分組,那麼元智說自己「獨樹一幟」指的又是甚麼? 在 之前的文章 也提到過,EMBA本來就該是跨領域的,本來就不該是分組的,現今的元智不分組似乎自己證實之前元智分組的作法是比較不好的,而且我想元智在1995年最一開始成立時就是不分組的了,那麼元智「回歸」原本EMBA就該有的樣子,這當然很好值得鼓勵與肯定,但元智何來如今「完美呼應精準敏捷學習趨勢」的說法?其中的「精準」一詞的用法也很怪,在應該多元跨領域的地方要學員精準學習,兩者似乎有衝突的地方。 此外,很多招生人數多的學校之所以會分組,原因之一是修課人數太多,如果不分組上課,就會有必修課程上課人數太多、教學品質難以維持的問題,很多老師也普遍不願意教人數太多的班,可能50~60人應該已經是上限,而元智招生人數達90人,大概是一般學校一個EMBA班人數的兩倍,若真是90人擠在一間大教室一起上課,當然可以將開課成本壓到最低(因為原本要付兩門課的鐘點費變成只要支付一門課的鐘點費),但學習效果肯定也會是最低的。若元智真的90人一起上課,那就真的在EMBA業界中是「獨樹一幟」了。 題外談一下,這和之後想談的結論有關。元智EMBA一年的招生名額為90人,不過近年招生狀況並不理想,110年教育部公開資訊平台上的數據,在校生僅有155人,所以就算真的一個班一起上課,也大概僅有70多人,不會有90人一起上課的狀況, 2. 五管沒有並重 羅懷均直言管理知識「跨域」是必然趨勢,「產、銷、人、發、財」五管並重,擁有足夠決策使用的知識遠比深入專精每門學科更重要。 羅懷均是現任的元智EMBA執行長,2022年...

元智EMBA謝志宏執行長在2020年5月專訪中所透漏的問題

元智EMBA謝志宏執行長在2020年05月時接受 經理人月刊(186期-前進EMBA)的專訪 ,不我最近才發現裡面有不少問題點,節錄出來與大家討論。 2020年5月經理人雜誌專訪元智EMBA謝志宏執行長 元智大學1996年以「為公司找機會、替產業找方向」為目標而創立,比起國內許多EMBA都在追求國際化的課程內容,元智以「輔導中生代人才接班、替年輕人開路」為近年的辦學方針,如此一來也能真正回應EMBA「為公司找機會」的設立初衷。 元智設立「Wish List」問卷,讓每位新進學員在上課前列出希望進修的能力與課程,回收的「Wish List」不光是參考而已,而是一定讓學員在修業期間念到清單中的課程。 「Wish List」能為元智即時掌握學生需求、設計出接地氣、高報酬課程的關鍵。 在近年學員年輕化趨勢下,愈來愈多學員是不到40歲的中階經理人。 面對北科大南下、清交大北上夾攻,謝志宏有信心元智能以顧問諮詢的堅強實力,突出重圍。 我們將上述內容作一項一項的來討論。 元智大學1996年以「為公司找機會、替產業找方向」為目標而創立,比起國內許多EMBA都在追求國際化的課程內容,元智以「輔導中生代人才接班、替年輕人開路」為近年的辦學方針,如此一來也能真正回應EMBA「為公司找機會」的設立初衷。 首先,我們平心而論,不美化、高抬年輕人,若真的是要「為公司找機會」,我想在大部分公司或組織的管理制度下,若真的要為公司找機會,那麼培育中高階主管的成功機率機會應該會比年輕人還高很多。「替產業找方向」那就更不用說了,這大概需要產官學各方「說話具有份量」的人合力才能完成的事,而這樣能代表各界的人物通常也不會太年輕。 元智設立「Wish List」問卷,讓每位新進學員在上課前列出希望進修的能力與課程,回收的「Wish List」不光是參考而已,而是一定讓學員在修業期間念到清單中的課程。「Wish List」能為元智即時掌握學生需求、設計出接地氣、高報酬課程的關鍵。 個人認為設立「Wish List」的用意相當良好,不過元智宣稱一定會讓學員念到Wish List清單中的課程,這點我非常懷疑。由於我沒有認識讀元智EMBA的人,所以無從查起,但從多年前元智對外宣稱會將課程全部細分為一學分、更提到課程能模組化,但其實根本沒有做這些事到來看,「一定會讓學員念到Wish List清單中的課程」比較像是招生宣...

哪泥!台師大樂活EMBA報名人數是全台第一?

圖片
我個人非常不認同樂活、時尚這類有的沒有的且又號稱是EMBA的學程,所以這個班原本並不會引起我的注意,而是我在Youtube上意外看到這個班「八卦導引」的影片,很好奇這個「八卦導引」到底是怎樣的EMBA課程,還是只是學員或校友們的課外活動,於是我到了台師大樂活EMBA的網站找資料,雖然我並沒有找到我想知道的答案,但是卻又意外看到這段話: 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EMBA於民國105年開始進行籌備與規劃,並於106 年進行首屆招生,107年由原本30個招生名額提高為36名,第二屆報名人數成長了43%,是全校在職專班之冠,第三屆及第四屆更是超過120位報名人數的佳績,是 全國在職專班之冠 。 https://www.csremba.ntnu.edu.tw/index.php/about/ 這個班算不算是真正的EMBA,或是它的課程內容怎樣,我們都還先擺一邊不去探討,而對網站中「報名人數超過120人是全國在職專班之冠」的說法 (第三屆第四屆指就是108和109屆) 感到很訝異,雖然我對這個班很陌生,但若說樂活EMBA的錄取率會比我心中認知全台最低的台北大學和台大PMBA還低,我認為實在很難,所以我就查了一下,便發現這又是一次教育界誇大不實的文宣。 台大PMBA名額30位,108屆157人報名,109屆151人報名 台北大學EMBA名額30位,108屆186人報名,109屆147人報名 很明顯的,光是我憑印象的這兩所學校,報名人數就比樂活的120還多超不少,實在不知道樂活EMBA哪來的勇氣說自己的考生報名人數是全台第一。話說,政府到底甚麼時候才要管一管教育界/各校的不實廣告或誇大文宣的行為? [2023年04月23日更新] 台師大樂活EMBA官網2023年04月23日的截圖 或許台師大樂活EMBA有看到這篇文章,不知道甚麼時候,他們已經修改了網頁上的文字描述,從原本的『第三屆及第四屆更是超過120位報名人數的佳績,是全國在職專班之冠』修改為『第三屆及第四屆更是超過120位報名人數的佳績。第五屆及第六屆仍維持近100位的報考人數』,可以看到【全國在職專班之冠】已經消失,樂活EMBA已不敢再說自己是全國之冠這類不正確的說詞,不過我料到他們有可能會修改,所以還好之前有截圖,可以證明我所說的並不是憑空捏造的。 要知道,等潮水退了才知道誰沒有穿泳褲,近兩年(111級和112級)樂活EMBA的...

數學不會就是不會!政大EMBA有8項第一?

圖片
政大EMBA最近的一張文宣圖,可以看到政大EMBA有8項第一,不過若從12點鐘為第1項次、然後順時鐘來看算: 第5項選修彈性全台第一 政大為了讓EMBA學員有很大的修課彈性,但光是這一點其實難度很高,後面要做的事情其實很多,所以若要做到這點,至少必須開放/增加選修課的數量(或百分比)。 第1項的課程數全台第一 政大為了讓EMBA學員有很大的修課彈性,所以若要做到這點,除了開放開放/增加選修課的數量(或百分比)之外,就必須開很多課程。總不能假設開放學生可以有10門選修課程,而選修課程也就只開了10門,這樣選修也等於必修了,不是嗎? 第2項課程設計全台第一 政大為了讓EMBA學員有很大的修課彈性,所以若要做到這點,除了開放開放/增加選修課的數量(或百分比)和開很多課程之外,還需要是各種廣度深度不同的課程。總不能假設開放學生可以有10門選修課程,而選修課程開的是20門會計方面的課程(有深度沒廣度)、或是20門完全不同領域的課程(有廣度沒深度)讓學員提不起興趣,這樣選修也等於是沒有彈性了,不是嗎? 第1、2、5項次的3個第一其實是同一件事 第1、2、5項次的第一,其實目的是讓EMBA學員有更彈性的課程規劃,但不該因為這樣就把這些元素都列為第一。 就好像政大商學院有150位教授數量全台第一,那麼是否適合再拆分為A系所教授數量第一、B系所數量第一、C系所數量第一?或是拆分為正教授數量第一、副教授數量第一、助理教授數量第一?乾脆再拆分為留美教授數量第一、留學歐洲教授數量也第一呢?或是男性教授數量全台第一、女性教授也全台第一?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要像項目七的學員數量,在校生數量及畢業生數量都是第一,總合起來成為學生數第一,而不是又拆分為2個第一。 但是,單單就這一項第一,政大所要付出的努力可說是超乎想像,光是要整合這麼多老師和課程,就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任務。所以,「修課彈性最大」雖然只有一個項目,但它確實值得我們用超過一個第一來看待。 第7、8項次的2個第一也是同一件事 和上面提到的其實是一樣的事,政大EMBA招生的學生數量最多、班別最多,也當然也可以招收到最多元、最資深、素質最好的學生。 老實說,老師數量和學生數量本來就應該成正比,而且教育部也非常注意師生比例,所以比例上教師有可能會偏多,但是不可能比例上會讓學生偏多,只要學生數量一偏多,教育部便會要求減招或是新聘教師。所以,在學校正...

EMBA的辦學目的到底是甚麼

今天有篇新聞稿讓我有感而發: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723/5729035 招生分為高階管理決策組(甲組)、一般經營管理組(乙組)及醫務管理組(丙組)。為何特設丙組?黃宇翔說明,隨高階人才年齡漸長,難免有身體或養生問題想請教醫生,而忙於看診的醫生就續,更有機會學習到醫療管理理論與實務及拓展人生視野,在成大體系有成大醫院的基礎上,設立丙組建立醫藥界、生技與各產業絕佳的交流機會,亦使學員組成多元、有活力,更是特色之一。 我覺得跨界學習是很好,但這衍生出目前EMBA教育的一個大問題,而這個問題其實之前也有提到過,那就是「這到底是不是EMBA該做的事?」 我們都知道管理/商學領域五花八門,各行各業都用的到管理或商管領域的知識,但如何去運用在各個領域中,應該由學生/學員們在學習後自行去連結、發想和運用。試問哪個領域不需要管理的?隨便可舉很多讓人腦筋爆炸的例子: 若當學員年輕化 (EMBA年輕化我想應該是遲早的事吧!),也將會面臨育兒相關的問題想要互相交流討論,幼教老師們也忙於培育國家幼苗,讓老師們有機會學習到管理知識、拓展人生視野,並與學員/家長們有更多交流,所以大學就應該成立幼教管理組EMBA? 經商也經常面臨金錢與債務問題,討債集團也苦無學習進修的管道,所以大學就應該成立債務管理組EMBA? 工作需要管理很多外勞,所以大學就應該成立外勞管理組EMBA? 工作太忙,感覺一天24小時還根本不夠用,所以大學就應該成立時間管理組EMBA? 股票老是套牢,每檔股票的特性又都不一樣,外面騙人的投顧老師又非常多,所以大學就應該成立股票管理組EMBA? 之前在討論到元智EMBA時有提到,EMBA最原本應該就是要不分組,讓不同產業背景的人一同上課,做跨領域的腦力激盪(很慶幸後來元智EMBA也改過來了),那為什麼有些學校又會另外開一個生醫EMBA或時尚EMBA呢?學校會開甚麼班,說穿了就只是看學校能教的領域裡面有沒有哪個領域/市場是可以招生賺錢的,與管理或商學相不相關根本不是某些學校考量的重點,全部掛上EMBA然後再加一個「跨界學習」,就都能說得過去了,但問題是:這是大學EMBA該做的事嗎? 學員們互相交流很好也很重要,但大學EMBA的主要目的還是教育,而不是舉辦交流聯誼活動;同樣的,跨界學習很好,但大學EMBA的主要目的還是在教育商管的知識,而...

中原EMBA是桃園唯一免筆試的EMBA?

圖片
 最近看到一張中原大學EMBA的招生宣傳海報,但已經是上個年度的了: 我想,在桃園地區,無論是國立的中央大學或私立的元智大學,我想很多學校EMBA早在101~102學年度起就已經免筆試了,竟然到了109學年度了還在騙,用這樣內容來做招生宣傳,我只看到了「誇大不實」四個字。

個人不認同2018.10 CHEERS雜誌對於EMBA趨勢的四個看法

圖片
2018年10月號CHEERS雜誌的EMBA專刊有一些篇幅提到近幾年和未來幾年EMBA的變化 ( 連結 ),但我對其中的幾點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不過這已經是將近兩年前的說法了,或許也可以說我是在事後諸葛。 專業分流化,各校走出特色 隨著產業變動快速、技術推陳出新,近來陸續有EMBA聚焦特定行業,呈現專業分流的趨勢。  這點和我以前所提到過觀點一樣( 連結 ),EMBA打從一開始就應該是不分科系的設計,因為EMBA的課程必須是多元、跨系所、跨領域的,一般的學生或是在職專班才會去分科系。只是目前有不少學校為了招生,把EMBA引導某個面向上來向特定族群招生或是走特色化/差異化路線 (以拓展財源),以至於讓一些人產生錯覺以為EMBA以前是朝特定領域發展,辦EMBA的本質就是應該多元化、不分系所,而不是去細分很多組別。 以文章中的政大為例,數將近二十年前就有分為所謂的金融組、企管組,甚至到後來有 全球經營與貿易組、企業管理組、資訊管理組、科技與創新管理組、非營利事業管理組、高階財金融組、會計組、財務管理組、風險管理與保險組等,反而近幾年組別減少、整合成最後的四個組別。所以政大EMBA在我看來,時間排序上並不是「專業分流」成4個組別,而是從七八個組別「整併」減少為四個組別。 台大EMBA 2020的招生說明會 曾經介紹到台大雖然分有5個組別招生,但入學上課後其實會打散成ABC三組來上課。另外在會計組簡介PPT中又強調,會計組大部分的學生並不是財會相關領域的工作,隨後的財金組也說很多學生不是財務領域的。我想,這都多次的打臉了「專業分流化」的看法。 當然,很多學校都會想藉由差異化來打造特色,走的路往往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分組或鎖定特定行業的做法。趨勢上來說,EMBA絕對不是走專業分流化,反而會比較接近我的看法,各組別最後會走向整合,因為多元和跨領域才是EMBA的王道;做了分流便失去了多元和跨領域,EMBA反而失去它的價值。因此,我認為EMBA可以有地區、或就讀時間不同的分組 (例如周末班、週間班),但不適合有專業上的分類。所以,若要差異化,除了就讀時間的不一樣之外和學員年齡(工作經驗)的差異外,可以想思考可以異在其他什麼別的地方,但不是這個地方。 另外文章中又提到以下兩個趨勢: Trend 2:區塊鏈納入課綱 「數位破壞」(Digital Disruptio...

以吳寶春條款甄試研究所一般生!?

最近的一則 新聞 吸引了我的眼球: 前兒童台主持人「焦糖哥哥」陳嘉行,日前以「中山大學社會所研究生」身分開酸李眉蓁論文抄襲案,卻反遭質疑靠著系上為他量身打造的「焦糖條款」,才能以高中畢業學歷,成為中山大學社會研究所一般生。 幾個月前就看到焦糖哥哥以吳寶春條款考到中山碩士班的新聞,但一直以為錄取的是碩士在職專班,直到看到上述新聞稿,才看到竟然是一般研究生。只是,研究所一般生需要/適合招收有吳寶春條款之類的學生嗎? 我們來看一下中山大學甄試的各個研究所,多年來都是不招收同等學力第七條 (俗稱吳寶春條款) 的學生,直到109學年度的社會科學碩士班突然開放了1個同等學力第七條的名額,而其他研究所也都沒有開放,也難怪有人會想要質疑中山大學社會研究所是為了焦糖哥哥而量身訂做。 但中山有沒有量身訂做,這我不知道,但多年來各系所只有社會科學碩士班在109學年突然開放了1個名額,而且還是一般研究生的名額,這很反常,若真的招收吳寶春考生對一般生是好的,那何多年來中山大學那麼多系所只有社會科學碩士班在109年突然開放了1個名額? 反常點 1:老鳥和一般生修課是好的嗎? 就像碩士在職專班不會去招生零工做經驗的硬屆畢業生一樣,白天的一般研究所也不會去招收有多年工作經驗的考生,因為這樣很奇怪。但確實部分一般研究所會招收少數有1~2年的「在職生」,主要是希望有工作經驗的人可以和完全沒有經驗的一般生交流,讓一般生能在學時就大概知道真正出去工作可能會遇到情況,也可以鼓勵在校生們以更正面的心態來學習。即便這樣,也不會將38歲的中年男子與去和20出頭的學生混在一起上課,一般來說38歲的男生可能已經有13年左右的工作年資,而吳寶春條款的人沒有讀大學,那麼年資很可能多達17年。 等於是將1個有17年工作經驗的老鳥和6位沒有工作經驗的一般生一起上課,難道只有我覺得奇怪嗎? 反常點 2:招生有大力對外宣傳嗎? 以往中山大學各研究所均不招收同等學力第七條考生,但109學年招生時社會科學碩士班突然開放。請問,這樣的開放有誰會知道? 如果社會科學碩士班是真的想要招收一位有豐富經驗、卻又沒有大學學歷的學生時,照理說應該會狂打廣告、廣發訊息地請社會大眾賢達人士報考參加甄試,請問有誰看過這樣的宣傳訊息? 若完全沒有宣傳信息,那是否就和那些公家機關為了要讓自己人進入到該體系工作,所以會在很隱密的地方露出徵才訊息一樣? 反常點...

李眉蓁讀的並不是EMBA

李眉蓁的碩士在職專班畢業論文抄襲事件最近沸沸揚揚,我有預感這最後可能會和EMBA牽扯再一起,果然有媒體和討論直接將李眉蓁的「碩士在職專班」直接簡化為「EMBA」。以下簡單引述 ettoday的新聞 : 國民黨高雄市長補選參選人李眉蓁的EMBA論文是抄襲,應該沒有任何疑問了。 李眉蓁讀的是中山大學的社會科學院的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的碩士在職專班,主要領域應該是兩岸間的政治經濟與貿易關係;EMBA是則是管理學院或商學院的系所碩士在職專班中,給屬於比較高階經理人就讀的班別,主要領域比較廣泛些,只要是和商業及管理有關的,都能是學習研究的目標。 之前的文章 討論過,外界常分不清楚該班是否是EMBA,但基本上只要不是管理學院或商學院,就已經能算是EMBA的範疇。而年齡也是一個很好判斷的基準,李眉蓁出生於1979年,論文是2008年完成的,等於報考的時候大概是2005~2006年,大概才二十七八歲,以不到30歲的年齡,且2005年以前並無卓越成就或豐富的管理經驗,應該是無法在十多年前就考上正統國立大學的EMBA,大概能考上的只有非主流系所所開辦的「碩士在職專班」。 這次,EMBA是躺著也中槍,李眉蓁讀的並不是EMBA,請大家和媒體們不要再弄錯了。

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竟能與哈佛、麻省理工齊名?

某天看到一則廣告,大驚 "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竟然與哈佛、麻省理工齊名",我想說甚麼時候 UTA的排名瞬間爬升到如此崇高的地位,於是開始了一連串的調查。 之所以會看到 UTA 的廣告,主要是 UTA 和北科大合開了雙學位的EMBA,而在一個經濟日報的新聞稿 ( 連結 ) 中出現以下文字: 北科大雙聯EMBA執行長蕭教授指出, UTA是全美頂尖型研究大學,與哈佛及MIT齊名 我們來看看UTA台灣網頁 ( http://www.utataiwan.com.tw/select_1.htm ) 上是怎樣描述UTA的排名: UTA是全美中西部前50名之優良大學,並且是美國德州大學系統第二大之分校  UTA之商學院更在全美排名前60名 2016 UTA躋身全美(TOP115)頂尖研究型大學,與哈佛大學/麻省理工並列( http://www.uta.edu/news/releases/2016/02/Research%20One%20university.php ) TA成功躋身於美國頂級研究型大學(the elite group of R-1:Doctoral Universities-Highest Research Activity)。這份最終名單使得UTA進入全美115所傑出大學的行列,與位列其中的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並列為“頂級研究型大學”(the “highest research”)或R-1大學(R-1 category)。 R-1 category:此等級相當於國內“211”、“985”大學中最為優秀的院校。 全美MBA排名82名! U.S. News & World Report rank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MBA among the best in the country ( https://www.uta.edu/business/dean/newsevent126.php ) US News列為全美國(National Ranking)前二百名的州立大學( http://www.usnews.com/usnews/edu/college/rankings/...

北科大EMBA參訪新聞稿弄錯受訪單位的名稱

今日正好看到一篇北科大EMBA至新加坡企業參訪的新聞稿 ( 網址 ),以下大概節錄想展現的部分: 北科大EMBA資財所 創星交流收穫豐 2019-03-30 18:25經濟日報 吳佳汾、蔡穎青 為推廣與國際學術及實務的交流,台北科大EMBA107資財3月27日~31日舉辦海外參訪,包括管理學院院長邱垂昱、資財所長陳育威、教授翁頌舜、教授吳牧恩及學生等共19人參與,一行人前往新加坡進行為期五天的訪問,交流有關智慧城市、AI、區塊鏈等最新資訊。「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邱垂昱表示,安排此次參訪的目的,就是希望讓同學實踐北科大四大精神:學到、做到、交到、玩到。如此次參訪HPE及Morpheus Labs's,讓同學了解人工智慧以及區塊鏈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使所有師生們收穫滿滿。  在區塊鏈方面,Morpheus Labs's是透過ICO(發行虛擬貨幣)取得創業基金,本身提供區塊鏈平台,也是很特別的新創產業。 Morpheus Labs's CEO莊沛翰表示,Morpheus Labs's是區塊鏈的基礎設施平台,藉由工具整合加上關鍵技術模組化,替區塊鏈客戶縮減開發時間,減少人事成本,如此次參訪同學問的三個問題:選擇那個區塊鏈、成本、成功率,Morpheus Labs's都有解決方案。至於區塊鏈未來發展,莊沛翰分析,現在雖有幾百家區塊鏈,但未來會整合成十幾家,過程中,很多區塊鏈會被淘汰,在這個關鍵時刻,將是類似Morpheus Labs's基礎設施商大展拳腳的時候。 北科大EMBA參訪的這家 "Morpheus Labs's" 正好本人也知道,只是這家公司不叫 "Morpheus Labs's",而是 "Morpheus Labs"。參訪資料照理說是北科大EMBA辦公室提供給經濟日報記者去發布新聞稿的,所以應該就是北科大EMBA辦公室提供了錯誤的資料給記者。而這樣的錯誤,不僅對受訪企業不尊重,也顯示北科大EMBA似乎對於參訪的企業似乎不是那麼的了解,讓新聞稿的加分效果打了折扣。

對「Financial Times」EMBA排名的看法

中山EMBA是多年來,全台灣唯一且多年都入選Financial Times(以下簡稱FT)排名的EMBA ( 連結 ),2018年的年收入高達187344美金(約為台幣600萬),成長幅度達59%,也就是還沒有讀EMBA以前的年收入平均大約是377萬台幣,讀完EMBA的收入平均可以增加到600萬台幣。 大家不會覺得奇怪嗎?台灣最高學府的台大,無論在何種排名都遠高於中山,幾乎都是全台第一或第二,怎麼會FT的EMBA排名會輸給中山大學、甚至連前100名都排不上?原因很簡單,大部分的學校很可能根本就沒有參加這個排名。 Financial Times EMBA排名的三大問題 FT的調查做法是由達到門檻的學校自行申請,然後發出線上問卷主要詢問畢業學員的薪水和增幅。以2017年為例,全球僅137所學校提供數據並參加排名,共發出4810份問卷,最後回收了47%,然後公布前100所EMBA的名單。 以下是2017的評分的標準 (2018年似乎加入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因素): 20%:現今的薪水 20%:進入EMBA前後的薪水差異 10%:根據師資的人數作標準化後,依照2014~2017的研究發表的數量給分 5%:進入EMBA前後的工作的企業規模差異 5%:進入EMBA前的工作年資及所屬企業的規模 5%:進入到EMBA以後是否達到期望 5%:師資的國際化程度 5%:學員的國際化程度 5%:境外教學(代表國際化)的教學時數 (受教經驗) 5%:該校過去三年有多少百分比的博士畢業生能進入到TOP50的商學院全職MBA教書 5%:專任教師(教授)的人數 3%:師資中的女性人數 3%:學員中的女性人數 2%:學校管理委員會中的國際化程度 1%:學校管理委員會中的女性人數 1%:針對非英語授課的EMBA,是否要求多種語言能力才能畢業 以2018年為例,全球僅139所學校提供數據並參加排名,其中有9所是新面孔,換言之去年參加的137所學校中,有7所學校退出不做問卷。最後共發出4680份問卷,最後回收了46%,然後公布前100所EMBA的名單。2018年的調查還提到,結果會排除掉來自NPO和公部門及目前非在職中的學員的數據,也換言之薪水較低的族群也就被移除掉了。 以下是2018的評分的標準 (2018年加入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因素): 20%...

元智EMBA執行長洞見的趨勢其實並不適合EMBA

最近看到一篇CHEERS雜誌及元智大學網站上的EMBA新聞稿 ( 連結 ): 王牌執行長開講:EMBA 5大未來趨勢 【Cheers205期/文:林奇柏】元智大學EMBA班主任   謝志宏:學程化,靈活運用資源   台灣產業來到轉型十字路口。從企業端來看,具備創新能量的中階經理人才將左右企業轉型成敗;從人才端來看,培養跨領域潛能,落實知識與實作的連結,是個人突破低薪、提高競爭力的契機。元智大學EMBA班主任謝志宏指出,未來國立大學EMBA會走高價、精致、國際化的「學位導向教育」,年輕中階經理人較難在其中找到定位。此時,私立大學講究實用、多元、模組化的「學分導向教學」,可提供中堅人才明確的進修機會。 「未來,大學商學院將逐漸不分科系,走向學程化,EMBA勢必也一樣」謝志宏指出。「學程化」的好處是所有老師同屬一個學院,資源配置可以更靈活。以元智來說,管理學院目前共有66位老師及10餘位業師,全都是EMBA的後援。只要老師們合力教學,便能靈活地排列組合出各種課程可能性,「順應時勢變遷」與「切合每位學生需求」的效果也會更好。目前元智的做法,是讓每門課都可以細緻到以「1學分」的單位來開課,學生再視自己需求,搭配相關領域加以組合,變成「模組」,高效使用學習資源。 另外,對中階經理人來說,「證書」絕對在職場上有加分效果。元智也找來工研院產業學院合作,在EMBA中開設「資深產業分析認證學分班」,直接由工研院師資授課,修完課後即可獲得元智學分證書、工研院產業學院證書,並參加APIAA資深產業分析師證照考試。等於是上一門課,就有3張證照到手,效率十足。如此一來,EMBA等於達到「學習」、「證照」、「學位」等多重目標。【2017/10】   我對上述文章有幾看法: 1. 不分科系 EMBA打從一開始就應該是不分科系的設計,因為EMBA的課程必須是多元的,因此EMBA也必須跨系所跨領域,一般的學生或是在職專班才會去分科系,所以 EMBA根本不需要在去走向這個方向,因為 EMBA本來就應該在這個方向上 ,只是目前有不少學校為了擴大招生,把EMBA引導至某個面向上來向特定族群招生,或是走特色化/差異化路線 (以拓展財源),以至於讓一些人產生錯覺以為EMBA各自朝特定領域發展,但EMBA的本質就是應該多元化、不分系所,而不是去細分很多組別。 以下我...

"免筆試" 將取代一年招生兩次,成為EMBA錄取率的救星

記得在98學年之前,無論是台大EMBA或政大EMBA,錄取率都年年不斷升高,即使推出 "減少招生名額" 的殺手鐧也不見好轉。 我印象是政大率先改為一年招生兩次,也就是將招生名額拆開,分春季班、秋季班來招生。而這樣的效果立竿見影,政大錄取率由98學年的29%隔年立即降為20%及29%;台大EMBA立即跟進,錄取率也由98學年的28%隔年降為23%和8.5%,效果可以說是非常明顯。 我想這樣的手法應該是受到對岸EMBA的啟發,因為很多大陸EMBA都是一年四季都可以招生報名的。而這樣的手法不僅救了他們的錄取率,招生名額也不斷的增加到,更勝以往的規模。 只是,這異樣的做法是有爭議的,果然101招生時教育部規定所有學校不准把招生名額拆開成兩次招生,突然的命令讓他們措手不及,再加上他們沒有注意到 "免筆試" 的威力,結果台政大兩校101招生分別以43%、47%收場,紛紛創下兩校的最高錄取率的紀錄!要注意的是,錄取率越高,一般來說學員素質就越差;錄取率越低學員素質就越好。 反觀今年有不少學校,改採招生免筆試的方式,據消息是教育部開放讓碩士在職專班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要保留筆試,因此有不少學校是取消筆試的,比方清大、中央、北科大和半數的台科大都是免筆試的,結果這些學校的錄取率今年全部破新低紀錄,大多只有15~21%之間。 從今年的招生可以看的出來,學校是不是免筆試可以說是兩樣情,有筆試的破新高、沒筆試的破新低!因此我預計,102年會有更多學校免筆試,尤其是台大EMBA和政大EMBA,因為現在已經沒有一年可以招生兩次的王牌了,如果沒有改為免筆試,他們將因為學員素質降低而競爭力逐漸降低 (學員素質/公司/職位等都比不過其他學校)。 [2012年10月01日更新] 今天看了 台大EMBA的招生簡章 ,果然如我半年前所預言的,台大EMBA今年取消了筆試!我想,陸續應該可以看到政大EMBA與其他EMBA將會全面性的取消筆試。 [2012年12月19日更新] 果真就如我預言的,免筆試變成了台大EMBA錄取率的救星。 台大EMBA放榜 2012/12/18 【聯合報╱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 台大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EMBA)昨天放榜,因報名人數近千人、創新高,錄取率從去年的43%,降到今年的18%,是10年來最低的一次。...

有點扯的淡江EMBA招生新聞稿

今天看到一篇滿是問題的EMBA招生新聞稿,真的是不想批評一下都不行! 標題:淡江大學EMBA開始招生 日期:2012/02/08 文章網址: http://edn.gmg.tw/article/view.jsp?aid=478057 【台北訊】淡江大學EMBA2012年度招生自即日起至2月21日截止報名,3月17日面試,免筆試,並可同時報考不同系所,歡迎各界菁英報名參加。 天下及Cheers雜誌「全國一千大企業人才策略與最愛的大學畢業生」調查,淡江大學連續14 年蟬聯私立大學第一名。而淡江 EMBA更是全國最大EMBA學習殿堂,擁有大學評鑑最優的研習環境,逾 23萬淡江校友豐富的人脈資源,強調實務導向,經常安排國內知名企業家演講、高爾夫球、歲末聯歡等活動,拓展學生視野,培育學生成為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 淡江EMBA 由九個碩專班組成,包含國際商學、國際企業、財務金融、保險、企業管理、會計、資訊管理、公共行政、管理科學。每年招收超過250 名來自各領域的菁英,專業師資陣容堅強,可跨系所修習專業課程,是在職進修、擴展人脈,取得碩士學位的最佳選擇。 淡大EMBA報名電話(02) 2321-2448、(02)2394-2670,網址: www.emba.tku.edu.tw 。(劉立諭) 首先,新聞稿招生的EMBA和在職專班,也就是它是在職的碩士學位,但新聞稿內引用的調查數據卻是「全國一千大企業人才策略與最愛的大學畢業生」,"淡江大學連續14 年蟬聯私立大學第一名" 指的是大學生,並不是碩士生、更不是在職專班的碩士生,根本就是 "竹竿裝菜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