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排名」標籤的文章

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竟能與哈佛、麻省理工齊名?

某天看到一則廣告,大驚 "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竟然與哈佛、麻省理工齊名",我想說甚麼時候 UTA的排名瞬間爬升到如此崇高的地位,於是開始了一連串的調查。 之所以會看到 UTA 的廣告,主要是 UTA 和北科大合開了雙學位的EMBA,而在一個經濟日報的新聞稿 ( 連結 ) 中出現以下文字: 北科大雙聯EMBA執行長蕭教授指出, UTA是全美頂尖型研究大學,與哈佛及MIT齊名 我們來看看UTA台灣網頁 ( http://www.utataiwan.com.tw/select_1.htm ) 上是怎樣描述UTA的排名: UTA是全美中西部前50名之優良大學,並且是美國德州大學系統第二大之分校  UTA之商學院更在全美排名前60名 2016 UTA躋身全美(TOP115)頂尖研究型大學,與哈佛大學/麻省理工並列( http://www.uta.edu/news/releases/2016/02/Research%20One%20university.php ) TA成功躋身於美國頂級研究型大學(the elite group of R-1:Doctoral Universities-Highest Research Activity)。這份最終名單使得UTA進入全美115所傑出大學的行列,與位列其中的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並列為“頂級研究型大學”(the “highest research”)或R-1大學(R-1 category)。 R-1 category:此等級相當於國內“211”、“985”大學中最為優秀的院校。 全美MBA排名82名! U.S. News & World Report rank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MBA among the best in the country ( https://www.uta.edu/business/dean/newsevent126.php ) US News列為全美國(National Ranking)前二百名的州立大學( http://www.usnews.com/usnews/edu/college/rankings/

我對「Cheers雜誌EMBA排名」的看法:最受喜愛不等於評價最佳

圖片
前陣子談了有關對 Financial Times EMBA排名的看法 ( 連結 ),而國內最常見、歷史最悠久、最為人知道的排名,當屬CHEERS雜誌的 "3000大經理人最愛EMBA調查",而對於數字比較敏感、學過統計或是對於問卷調查比較了解的朋友們應該都會知道,問卷的結果會跟如何調查、如何提問有極大的關係,CHEERS的EMBA評比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尤其經常讓人誤以為 "最受喜愛的EMBA=評價最好的EMBA",讀者大多只注意排名,並沒有注意到調查中的盲點。 文章非常長,且需要思考,你準備好了嗎? 問題 1:"最受喜愛" 不等於 "評價最佳"!! 早年跟著 "3000大經理人最愛EMBA調查" 的同時,其實還曾做過 "校友滿意度調查",但該部分因為爭議過大,且各校可能透過各種方式動員校友,請校友做出極為正面的評價,導致調查的結果完全失真、失去參考意義,成為各校比拚動員能力的戰場。後來 "校友滿意度調查" 只做到2007年度(2006年12月出刊),2008年度的調查便停止該調查,只留下爭議性較少的 "3000大經理人最愛EMBA調查",中間還有一年沒有做任何的調查。 "3000大經理人最愛EMBA調查" 看似較無爭議,但很多人沒注意到調查背後的問題,一看到這個調查,大多只注意到填答者為3000大企業經理人,每次前幾名都是台大、政大和台科大EMBA,這樣的結果也頗為合理,往往就沒有在細看下去。 "校友滿意度調查" 出來的結果無疑是對學生在就讀後學校EMBA的評價,先不論這些數據是否足夠貼近現實(如同之前提到的,動員學生做出好的評價),但很清楚它是一個類似於顧客在消費後的滿意度的調查;相對來說 "3000大經理人最愛EMBA調查" 發出的對象未必有讀過EMBA (應該說大多沒有讀過EMBA),而既然沒有讀過也就無法給出親身體驗感受後的評價,給的評價只是單純對該校的直接或間接的印象,但其中仍有少數人是該校EMBA畢業的受測者,或是與該校有比較多接觸的人(例如公司有同事就是讀該所學校EMBA),便可以提出所謂的推薦報考評價。所以 &q

對「Financial Times」EMBA排名的看法

中山EMBA是多年來,全台灣唯一且多年都入選Financial Times(以下簡稱FT)排名的EMBA ( 連結 ),2018年的年收入高達187344美金(約為台幣600萬),成長幅度達59%,也就是還沒有讀EMBA以前的年收入平均大約是377萬台幣,讀完EMBA的收入平均可以增加到600萬台幣。 大家不會覺得奇怪嗎?台灣最高學府的台大,無論在何種排名都遠高於中山,幾乎都是全台第一或第二,怎麼會FT的EMBA排名會輸給中山大學、甚至連前100名都排不上?原因很簡單,大部分的學校很可能根本就沒有參加這個排名。 Financial Times EMBA排名的三大問題 FT的調查做法是由達到門檻的學校自行申請,然後發出線上問卷主要詢問畢業學員的薪水和增幅。以2017年為例,全球僅137所學校提供數據並參加排名,共發出4810份問卷,最後回收了47%,然後公布前100所EMBA的名單。 以下是2017的評分的標準 (2018年似乎加入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因素): 20%:現今的薪水 20%:進入EMBA前後的薪水差異 10%:根據師資的人數作標準化後,依照2014~2017的研究發表的數量給分 5%:進入EMBA前後的工作的企業規模差異 5%:進入EMBA前的工作年資及所屬企業的規模 5%:進入到EMBA以後是否達到期望 5%:師資的國際化程度 5%:學員的國際化程度 5%:境外教學(代表國際化)的教學時數 (受教經驗) 5%:該校過去三年有多少百分比的博士畢業生能進入到TOP50的商學院全職MBA教書 5%:專任教師(教授)的人數 3%:師資中的女性人數 3%:學員中的女性人數 2%:學校管理委員會中的國際化程度 1%:學校管理委員會中的女性人數 1%:針對非英語授課的EMBA,是否要求多種語言能力才能畢業 以2018年為例,全球僅139所學校提供數據並參加排名,其中有9所是新面孔,換言之去年參加的137所學校中,有7所學校退出不做問卷。最後共發出4680份問卷,最後回收了46%,然後公布前100所EMBA的名單。2018年的調查還提到,結果會排除掉來自NPO和公部門及目前非在職中的學員的數據,也換言之薪水較低的族群也就被移除掉了。 以下是2018的評分的標準 (2018年加入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因素):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