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EMBA、MBA與在職專班有何不同!?

看過很多文章,許多人問到EMBA和在職專班時,都會以報考資格的工作年資或學費來做區別,零年(MBA/一般研究所)、三~五年(在職專班)、八~九年(EMBA班)等等,其實那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的身份和需求。以下我以同樣的背景身分來說明,這樣大家應該會比較清楚:
  1. 在台灣,MBA指的就是一般的碩士學程,是全職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學生。所學幾乎全部以學術為主,通常是大學畢業直接考研究所,也沒有任何的實務經驗可言(或許有些打工經驗就是了)。以財金所的學生為例,通常是因為大學就讀的財金相關科系才繼續就讀財金系研究所,或是希望未來可以從事相關行業。
  2. 在職專班是工作幾年了、或許已是部門小主管來讀的,已小有實務經驗,但還缺乏更深層的管理、或是各領域之專精知識。以財金所碩士在職專班的學生為例,通常是已經工作了3~8年,或許成是個銀行專員、也或許擔任組長之類的基層主管,極需要吸收更多的專業知識。學成中清一色為財金專業課程,偶而有些比較不同、或是偏向管理方面的課程。總之,該學程主要是幫助學生未來能在該行業中成為中高階主管。其實在國外,MBA比較類似台灣的碩士在職專班
  3. EMBA就比較不同,通常已是企業的中高階主管、或是中小企業老闆,擁有10~20年以上的專業工作經驗。對他們而言,以不需要再去吸收什麼專業知識了,因為多年來的工作已能勝任,專業領域中應該是以無太大可吸收的空間。以EMBA的學生為例,可能是一位已經工作20年的銀行分行經理,對銀行大小事務已經熟到不行了。對他而言,他已沒必要再去就讀在職專班(雖然他一定考的上),在職專班中會學到的專業知識對他而言幫助不大,他需要的更廣大的視野、他需要的是更多的人脈、他需要的更多異業的結合、他需要接觸不同的事物、他需要的更多創新想法的刺激,這些都只有在多元背景且學員皆為企業中高階主管的EMBA才能得到。對老師而言,教EMBA也是種挑戰,因為老師的實務經驗若不夠豐富,很以可能反被EMBA學生嗆,這也是為何助理教授通常無法來教EMBA的原因,助理教授與副教授、教授的經驗其實仍有一段差距。
以同樣財金背景的學生為例說明說明:
  • 一般研究所:在研究所,同學們都沒有工作和實務經驗,無法互相學習、成長,僅能單從老師身上學習到基礎理論知識。
  • 在職專班:對財金在職專班的學生來說,班上同學均為銀行、證卷、金融等相關行業之基層幹部,上的課程也都與金融相關。在討論到金融議題時,不僅可從老師學習到專業知識,也可由同學那邊參考同業的作法、或討論出最佳的解決辦法。
  • EMBA:而以EMBA班來說,班上同學均為不同行業之中高階主管,他們已不需要學習本身專業領域中的知識了,反會在課堂對同樣議題提出自己的專業看法和想法。當然,不同行業就會提出各種不同看法想法,反可以從同學身上學到不同領域的現況和想法之外,甚至可以啟發新的想法、或是自己在工作中創新作法,所以在課堂中從同學身上所吸收到的可能比從教授那裡得到的還多。
所以,雖然同樣是碩士學程,但卻是為不同的人所設計的。如果不對的人讀了不對的班,就會得不到效果。但若讀錯班,可能會遇到以下的情況:
  1. 假設有位工作已30年的銀行經理因為學費便宜就讀了在職專班的話,他會發現奇怪搬上同學全為銀行或金融相關行業(碩專班同質性非常高)且多為銀行專員的年輕人,上課所學的雖然專業但工作30年什麼專業上的情況是他沒遇到過的!?且都在銀行界工作30多年了,哪還需要什麼同業且職位比他更低的同學交流?
  2. 假設有位工作僅6年的物流基層幹部運氣相當好考上了EMBA(在正常的其況下這不太可能發生),他會發現班上同學都是年紀和工作經驗大上十年二十年以上的公司高階主管。因為工作因素想要吸收更多做業務流實務操作方面的知識,但整個學程可能只有一兩門和物流相關的課程,反而物流、資管等不相關的課程有一大堆。課堂上討論的議題也大多不是自己能夠發表意見的議題,更不在自己的工作權限之內,討論時也很難和同學參予討論,只能請教比較熟相關領域的同學。
從以上可以看到,以EMBA和在職專班來說,班上同學的質相當的重要,因為同學也是吸收知識的一個來源,同學們的質不好的確會影響學習氣氛,甚至降低對辦學單位的滿意度。也因此,各大學無不努力的想提高學員素質,無奈高階主管 "數量有限",作法之一就是想辦法讓更多的考生來報考,再從中錄取最資深的考生。

有的在職專班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將自己裝扮成EMBA,也就是說對外招生的文宣、網站等均高頻率地出現EMBA字樣、甚至稍微提高報考資格和學費,讓報考和就讀的人物以為自己讀的就是那有高附加價值的EMBA。也有的學校因為招不到學生反而降低了報考資格和學費,讓資歷低的人也能沾沾EMBA的光。這些都造成了台灣EMBA和在職專班混搖不清的亂象,有的人3年工作經驗、才二十幾歲就能輕鬆考上EMBA、有的人有20年工作經驗才免強考到EMBA。所以我認為EMBA和在職專班的界限"表面上"模糊不清,也難怪會有不到30歲就可以EMBA畢業的碩士生。
以下我再舉幾個例子:
  • 某國立A大學EMBA平均年齡約44歲(報考資格:年資八年以上),學費約50萬上下。
  • 而這所A大學的在職專班(但對外號稱EMBA)平均年齡約36歲(報考資格:年資五年以上),學費約50萬上下。
  • 而這所A大學的另一個在職專班(不對外號稱EMBA,只說是在職專班,但對內仍稱是EMBA),平均約年齡33歲(報考資格:年資三年以上),學費約35萬上下。
  • 某私立B大學的EMBA(甲組),平均年齡約38歲(報考資格:年資六年以上),學費約35萬上下。
  • 這所私B立大學EMBA另外有乙組,平均年齡30歲以下(報考資格:年資三年以上),學費約35萬上下。
也難怪許多人搞不清楚EMBA和在職專班,因為光看名稱、報考年資規定和學費,根本無從難比較。怎樣分辨EMBA或在職專班,其實用報考年資和學費來分別其實是不夠準確的,且一般人很難分辨,大家應該想想EMBA的價值何在,以此判斷是否為EMBA或在職專班最是準確的了。

台灣現在有太多學校掛羊頭賣狗肉,以EMBA做招牌對外招生,收的也是EMBA學費,但實際上學生的素質、上課的品質與學校所提供的服務都只是在職專班等級,不少學者紛紛提出"EMBA將會在職專班化"的理論,主要是有不少學校已經收不到學生,所以所收的學生不僅素質不高,還收取高額學費,也難怪EMBA有時要背負著"花錢買學位"等不好聽的罪名。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竟能與哈佛、麻省理工齊名?

修越多學費越貴的台大EMBA學分班

「讀EMBA不能幹的三件事」之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