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不認同2018.10 CHEERS雜誌對於EMBA趨勢的四個看法

2018年10月號CHEERS雜誌的EMBA專刊有一些篇幅提到近幾年和未來幾年EMBA的變化 (連結),但我對其中的幾點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不過這已經是將近兩年前的說法了,或許也可以說我是在事後諸葛。
專業分流化,各校走出特色
隨著產業變動快速、技術推陳出新,近來陸續有EMBA聚焦特定行業,呈現專業分流的趨勢。 
這點和我以前所提到過觀點一樣(連結),EMBA打從一開始就應該是不分科系的設計,因為EMBA的課程必須是多元、跨系所、跨領域的,一般的學生或是在職專班才會去分科系。只是目前有不少學校為了招生,把EMBA引導某個面向上來向特定族群招生或是走特色化/差異化路線 (以拓展財源),以至於讓一些人產生錯覺以為EMBA以前是朝特定領域發展,辦EMBA的本質就是應該多元化、不分系所,而不是去細分很多組別。

以文章中的政大為例,數將近二十年前就有分為所謂的金融組、企管組,甚至到後來有
全球經營與貿易組、企業管理組、資訊管理組、科技與創新管理組、非營利事業管理組、高階財金融組、會計組、財務管理組、風險管理與保險組等,反而近幾年組別減少、整合成最後的四個組別。所以政大EMBA在我看來,時間排序上並不是「專業分流」成4個組別,而是從七八個組別「整併」減少為四個組別。

台大EMBA 2020的招生說明會曾經介紹到台大雖然分有5個組別招生,但入學上課後其實會打散成ABC三組來上課。另外在會計組簡介PPT中又強調,會計組大部分的學生並不是財會相關領域的工作,隨後的財金組也說很多學生不是財務領域的。我想,這都多次的打臉了「專業分流化」的看法。



當然,很多學校都會想藉由差異化來打造特色,走的路往往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分組或鎖定特定行業的做法。趨勢上來說,EMBA絕對不是走專業分流化,反而會比較接近我的看法,各組別最後會走向整合,因為多元和跨領域才是EMBA的王道;做了分流便失去了多元和跨領域,EMBA反而失去它的價值。因此,我認為EMBA可以有地區、或就讀時間不同的分組 (例如周末班、週間班),但不適合有專業上的分類。所以,若要差異化,除了就讀時間的不一樣之外和學員年齡(工作經驗)的差異外,可以想思考可以異在其他什麼別的地方,但不是這個地方。


另外文章中又提到以下兩個趨勢:
Trend 2:區塊鏈納入課綱
「數位破壞」(Digital Disruption)這個新興詞彙,用來指稱企業模型和既有產業實務都將在區塊鏈、AI、大數據等技術中「砍掉重練」。曾被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評比為最佳管理碩士的法國NEOMA商學院所設立之GEMBA,依此設計國際學習體驗(International Learning Experiences),以美國的金融產業為指標,深入理解金融科技變化,包括加密貨幣、群眾募資等概念。課程不只在教室進行,也透過研討會深入區塊鏈等主題。
Trend 4:人工智能當道
以亞馬遜和Netflix為首的企業,紛紛引入聊天機器人,提供更佳的客服體驗,無人商店、自動駕駛也是人工智慧的延伸運用。各校EMBA紛紛納入人工智慧相關課程,比如,長期以數位領域研究聞名的芝加哥大學布魯斯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在課程中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如何改變工作場域,經理人又該如何思考組織與人力布局,同時訓練經理人預測自動化所帶來的衝擊與效益。布萊恩特大學(Bryant University)教務長兼首席學術官格倫‧蘇爾馬西(Glenn M. Sulmasy)提醒,在規劃人工智慧課程時,應該納入道德困境與歷史背景的討論,才是相對完善的設計。
不是說人工智能、區塊練、AI或大數據不重要,但這些比較像是一個重大轉變、一個時勢、一項技術工具,無法成為管理中的一門課,更無法去深入它的技術層面。

我打個比方,很多人都會也需要開車,許多物流與商業行為也都需要用車,但大家會去學造車或是修車嗎?還有,近十年來手機的普及率翻轉了人類的生活,我想這點大家都能體會,但手機的使用和應用有可能成為EMBA或管理類的一門課程嗎?答案是否定的!企業模型和產業實務會受到科技的影響而有所改變、甚至持續改變,這不就是管理中常難道的所謂的持續改善或滾動式修正嗎?

導入最新科技或AI客服,這些就和早期在手機剛普及的年代,改利用手機和簡訊做客服,或是在智慧型手機普及的時代,改利用EMAIL或APP來做客服,不都是同樣的道理嗎?難道以前就該把EMAIL或手機APP技術納入EMBA管理類課程的課綱?

我始終認為,議題、問題、技術與工具是永無止盡的,而管理可以千錘百鍊,而這些變化都只是管理中的變數,去強調這些變數、然後加入到課綱內,反而很奇怪。感覺這只是一個噱頭、一個可以用於行銷的假議題,並不是真的能夠能為一門課程的主要內容。

Trend 3:兩年制將退燒
《高速企業》雜誌(Fast Company)報導,未來領導者必須具備提出「創新解決方案」以及迅速「適應多元環境」的能力,才能應付詭譎多變的世界局勢。兩年制式的修課要求,也已經漸漸落伍。《金融時報》指出,隨著線上EMBA學位興起,與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或MOOC)激增,愈來愈多EMBA將遠距課程與實體課程結合。讓經理人可以更彈性地調配時間,大大降低取得EMBA學位的門檻。
學習可以分許多階段,一堂50分鐘的課程也是學習、一門3學分的課程也是學習、1個30學分/兩年學制的學程也是學習。「兩年」這樣的時間並不是關鍵,不會影響「創新解決方案」以及迅速「適應多元環境」的能力。我舉個極端的例子,一個1年就可以完成的EMBA學程,難道學員的「創新解決方案」以及迅速「適應多元環境」的能力就會比讀2年EMBA學程的人的還強?這我不相信,若真如此,按照這個邏輯,那麼推出一個半年、甚至三個月的EMBA學程,該學程學員的「創新解決方案」以及迅速「適應多元環境」的能不就能比一年學程的學生還要更強了?。相反的,透過自身的適應能力去學習的反而能學到的更多,這樣才是能培養「創新解決方案」以及迅速「適應多元環境」能力的方法。

另外,企業講究速度和彈性,但可別忘了大學是教育部管的,教育部是政府管的,大學什麼事情都有規定,就連郭台銘也感嘆規定多如牛毛。你想要這樣體制下的大專院校能迅速應變,修改兩年制的修課要求,這就好像在要求一頭大象跳舞一樣。企業可以就事論事,為了利潤和生存而做出改變,大學的生態可不是這樣,他可以跟政策有關、跟政治有關、跟人民有關、跟公共公益有關、跟受教權等有關,且還不能明說和錢有關,想要改變這樣的規定和體制,雖然並非不可能,但難度相當高。

數年前就出現遠距EMBA的說法,我始終覺得不可行,因為EMBA課程學員間需要大量溝通交流,這是遠距無法達到效果,除非哪天VR或AR可以進步到把所有同學都虛擬到自己的身邊,或是甚麼新技術能夠實現遠距大量交流,否則線上課程能取代的只是一般較不需要溝通交流的學程學位,卻無法取代EMBA。

[2021年10月更新]

以上文章雖然是在2020年9月寫的,雖然用來批評2018年10月的文章可能有點馬後炮的感覺,但用今天(撰文的三年後)的觀點來看,這四個所謂的EMBA趨勢仍舊看不太到影子,可見該雜誌編輯部的看法是錯誤的。不過,與其說這是錯誤的,我倒覺得是編輯部誤將國外或是一般研究所的趨勢硬套在EMBA上,所以才出現這樣的錯誤,因為以上幾點在一般研究所很可能會是趨勢,但不會是國內EMBA的趨勢。

此外在COVID-19疫情下,以視訊方式授課雖是各校不得不的選擇,但也從此可以清楚的看出,遠距EMBA確實是不可行的,授課效果可謂天差地遠,各校EMBA學員們不僅怨聲載道,更有要求退費和補償的聲音出現,會有這樣的反應其實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視訊的效果無法達到學員們對於EMBA學程的要求。所以若日後有遠距EMBA的學程出現,大家別懷疑,它效果遠遠達不到的EMBA真正該有的水準,除非AR或VR技術能夠再突破、再普及(更小更簡單更便宜的裝置、更真實的效果、更快的處理和傳輸速度等),否則再未來的十年甚至二十年恐怕視訊的效果都無法跟的上實體的。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竟能與哈佛、麻省理工齊名?

修越多學費越貴的台大EMBA學分班

「讀EMBA不能幹的三件事」之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