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用北科大EMBA的報考人數來算錄取率可能並不準確

圖片
一直一來都覺得北科大EMBA的招生狀況不錯,應該是辦學口碑不差,因此能不斷地吸引考生報考,但今天的一個意外推翻了我原本的想法。 因為有朋友報考了北科大EMBA,正好昨日(2024.03.20)放榜,所以昨天就到北科大網站下載了正備取的名單。原本找完朋友的名字就應該要結束了,不過我一撇間看到「陳美麗」這個菜市場名同時出現在某組的正取名單和另一組的備取名單,一時以為我只是眼花或是看到同名同姓,沒想到就又看到另一位考生則和陳美麗完全相反,在陳美麗正取的時候,另一位考生「劉衿伶」是備取;再另一組「劉衿伶」是正取,而「陳美麗」是備取。 我想這不會是巧合或同名同姓,而是這兩位均報考了兩個組別。 國立大學EMBA一般都會限制考生只能報考一個組別,這樣看來北科大沒有這樣的限制,不過想回頭去找以前的正備取名單,發現資料已被刪除,所以無從得知以前的情況,但現在能很確定的今年有很多位考生同時報考了多個組別,雖然不能排除其中有同名同姓的情況,但我認為同名同姓的情況絕對只是少數。 一般來說,錄取率代表的是一個人有多少的機會能夠考上,但因為北科大不限制只能報考一個組別,因此有多位考生同時報考多組的情況,雖然若將每個組別的錄取率都單獨來看是沒有問題的,即便同時錄取多個組別,但一個人還是只能就讀一個組別,名額便會多出來讓給其他人,其他人的備取上的機率便會大幅增加。 好奇之下,我將所有人名做了資料的篩選,發現整個北科大EMBA所有正備取名單共有245名考生名字,其中: 有17位考生的名字重複2次 有1位考生名字重複4次 有2位考生名字重複5次 根據北科大報名統的數據 https://aps2.ntut.edu.tw/emba/QuerySignupAmount ,113年的招生人數為116人,而報名且繳費的人共有297人,概略來算錄取率為39%,以國立大學來說39%其實還不錯,我也因此有北科大還不錯的印象。而其中桃園的兩個組別總共招生20人,有60位考生報考,錄取率為33%。 不過正備取名單上看起來報考人數共有43人,但裡面有7個名字重複,佔考生的16%。大膽假設60位考生中有16%,也就是10人名字重複,那麼這個組別的實際報考人數很可能僅有50人不到,率取率也從原本的33%上升至40%;以全部EMBA看起來大概有10%的名字是重複的那麼錄取率便會由39%上升至43%。 我個人有一個粗略的人數推算方

坐等YouTuuber「什麼頻道 !? What Channel !」出包,我賭他們無法分辨是不是EMBA

昨日朋友傳了一個影片給我,標題為『 ⁉️ 辦公半讀2.0划算嗎? |北部系列 | #在職專班 #碩士 #畢業 #台大 』,影片內容大概就是談論北部地區大概有那些比較好的國立大學,各開了那些碩士在職專班。 對我來說,影片中有用的資訊...幾乎是沒有的,但是我對他說「會在做一期專門有關EMBA的」就非常好奇,因為我第一時間馬上想到的就是,他應該無法從中文的班別名稱就能判斷是不是真正的EMBA,因為即便是我也做不到。而另一個更有爭議且嚴肅的問題是,這位YouTuuber是要用怎樣的標準或做法來將某個在職專班分類為EMBA的?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曾提到過 ( 連結 ),大概只能從以下幾個方法來綜合判斷一個班到底是不是EMBA: 看有沒有辦招生說明會,因為一般來說在職專班因為工作能量不足,通常不會對外辦招生說明會。 每年所舉辦的聯誼活動多寡 (在職專班通常每年的活動只有一兩個、甚至沒有任何活動),這點很容易可從各校EMBA網頁觀察到。 是否有專屬的學校辦公室服務人員(因為在職專班通常只有一位或甚至沒有全職專屬服務人員,所以很多事情或活動都得要學員自行負責舉辦),所以若發現您諮詢的對象是學校某系所職員,代表你所諮詢的99%就是在職專班(就算他對外宣稱是EMBA也只是在職專班);但若您諮詢的人是直接隸屬EMBA辦公室,那麼你所諮詢的班別正是EMBA沒錯。 師資陣容的講座教授、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兼任老師的比例。以國立大學EMBA來說,教授副教授的比例相當高,幾乎沒有助理教授。而私校或在職專班的助理教授或外聘/他校老師比例就會偏高很多,也且僅有少數幾位是教授。 教室周邊環境與教學設備的好壞(尤其廁所的整潔度更是明顯指標),這可能要親到學校觀察比較清楚。 投注EMBA辦學的金額,這點可反映出學校對該學程重視與否,不過對校外的人來說很難察覺,只能大概可以從教室周邊環境與教學設備等作間接的觀察。*學員的平均年齡、平均工作年資 (通常不願意告訴你)。 我就隨便拿教室來舉例好了,你要怎樣判斷怎樣的教室好到可以說是EMBA、怎樣的教室算差就只能是在職專班?我還能舉出一大堆例子,例如,學費要高到多少才算是EMBA?聯誼活動要辦多少才算是EMBA?校方提供多少的人力支援才算是EMBA? 其實這些都是沒有標準的指標,而且我認為YouTuuber也沒有這個能量去調查那麼多班到底是不是EMBA,有的是

帆船駕駛訓練非常適合EMBA課程?

近來又有一篇新聞稿( 連結 ),內容是6位成大EMBA畢業生自駕帆船往返日本,我節錄其中想討論的部分: 當面對帆船各項專業駕駛技能、海上無常多變環境及各種國際與地方相關法規的綜合挑戰時,團隊成員必須在船長的指揮下,充分發揮高度協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來應變與掌控風險, 帆船駕駛訓練非常適合EMBA課程 ,或是作為跨域學習、團隊協作與應變能力的訓練,很感佩112級六位畢業生同心協力平安完成此次航程,不但 成為EMBA學界「學習與挑戰」創舉 ,也將為台灣帆船運動的推廣,點燃一道曙光。 若『帆船駕駛訓練非常適合EMBA課程』這樣的想法是真實的,那麼帆船運動不需要推廣、不用成為曙光,自然而然的就會變成EMBA的必修課程,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就連成大也沒有將帆船駕駛設為必修或選修課程。 前面很多文章已經提到過了,很多人都喜歡扯到EMBA,好似單與EMBA沒有關聯就不是壯舉,必須要和EMBA有關聯才能成為壯舉。6人組隊自駕帆船往返日本無論有多難得,和EMBA唯一有關連的就是他們都是成大EMBA畢業生,但要說這件事與EMBA課程有關聯,實在讓人感到牽強。個人認為,這就是一個很單純的校友活動,即便它很難得、即便它是壯舉,如硬是要讓它和EMBA課程產生連結,也令可能讓閱讀大眾產生『連這個也可以算是EMBA課程』的負面觀感。 另外也想討論成大EMBA的「挑戰與學習」這門選修課程,透過參加課外活動可以認成大EMBA的學分,累積5個積分最高可認1學分,例如戈壁挑戰賽AB組是5積分,玉山登頂與單車環島是4積分,泳渡日月潭1積分,全國EMBA各類賽事0.5積分,而且也不僅限上述這些,都可在成大EMBA申請和認定。這次的帆船活度,或許可以申請做為「挑戰與學習」課程的積分,但由於這次帆船活動的參與者都是已經畢業的EMBA畢業生,所以也不會有認積分或學分的問題。只是,成大EMBA學費是以學分來計算,1學分的學分費為9000元,成帶學員自行參加活動累積5積分可認1學分,還需要繳九千元給學校。 我不是質疑這些活動或是帆船駕駛無法學習到甚麼,我絕對相信收穫很大,事實上各種身分的人都是可以多元學習的,但並不是所有的學習都應該算在EMBA的課程範圍內,否則我舉一個誇張點的例子,就算是詐騙技巧也是可以學習的,難道詐騙技巧就能算在EMBA課程裡嗎?或者,打麻將也可以學習到排列組合與機率的技巧,更可以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為什麼EMBA師生仍愛寫論文」之論文指導費

近來因為論文爭議,使得「在職專班還是否該寫畢業論文」一事,經常被拿出來討論。在此我要討論的是天下雜誌的這篇文章『 不用寫論文也能畢業 EMBA和在職專班師生為何仍愛寫? 』,其實文章內容得很好,分析的也很詳盡,不過天下沒有提到很關鍵且學界不太願意對外界提的事,今天我就把它寫出來,讓大家可以更好的來檢視「在職專班還是否該寫畢業論文」這一件事。 首先,天下分析,之所以在職專班仍持續寫論文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不寫論文(改為報告)的配套不足 教授習慣走原本熟悉的道路,且認為寫論文才是正統,改為報告可能會被看輕,也會導致難與其他學校競爭的問題 報告無助於老師的研究和升等 而我說天下少分析的一點,就是論文指導費。想當然論文會比報告嚴謹,且有它一定的架構與規格,所以教授也都因為有指導在職專班的論文而獲得非常可觀的論文指導費。如果用GOOGLE搜尋,便可查詢到一些學校的論文指導費標準: 高雄科大EMBA:每人1.6萬元 台南大學EMBA:每人1.6萬元 政治大學在職專班:每人1.5萬元 中央大學在職專班:每人2.4萬元 台北教育大學在職專班:每人1.6~2.5萬元 以上大概是網路上能查到的資料,也都還不是最頂尖的國立大學EMBA,我想台政大來說,論文指導費超過三萬元應該不是問題。如果以一般研究生論文指導費約5000元來計算,每收一個在職專班學生,就多出一兩萬以上的收益,所以很多教授便會優先收EMBA學生,而如果收10個EMBA學生、5位一般研究生,那麼一年便多出了30萬元的收入。 每一位教授收了一位EMBA學生,除了能收取論文指導費之外,還有很多衍伸的好處(在此就不多提了),其中一個好處,就是能同時MEETING指導這些學生,也可以讓一般生與EMBA學生對於論文內容能"互相幫助",減輕指導教授的負擔。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改成報告,架構與規格都不如論文,那麼報告指導費肯定會縮水之外,論文與報告的寫法不同,學生之間便無法互相幫助,所以在MEETING時也無法同時指導一般碩士生和在職生(因為架構不同),同學間也無法互相幫助,指導教授的負擔也會大幅增加。 其實整件事情,無論是天下雜誌所分析的幾點原因或是我所提的論文指導費,我們都可以看出,並非是EMBA學生想要寫論文,而EMBA學生也其實根本不想寫論文,真正對論文放不了手、想繼續寫論文的,所以天下雜誌的標題基本上是下

原來台大也不過如此

身為大專院校龍頭的台灣大學,我們也都會以為台灣大學是全台第一、也會是最嚴格最好的大學,但這次的選舉所引發論文爭議的相關後續,讓我對台大完全改觀 -- 原來台大也不過如此。 首先,從這篇 新聞稿 可以看出, 2022年10月04日的台大教務會議決議以下事項: 1. 論文必須做過原創性比對,百分比符合系所所訂出的標準才能畢業 2. 畢業證書必須加註是否為在職專班 因為林智堅的關係,外界才知道原來台大還有一半的在職專班沒有加註在職專班,而且有的系所是不用提供論文比對數據就能畢業,但這些很多學校早就已經都做到了,訝異的是身為台灣大專院校的首府,竟然沒有做到這些。 在此說明一下有關在職專班加註的事情,因為有些人並不知道,有些學校/系所是刻意不加註在職專班的,最大的因素就是為了招生。在職專班普遍給人隨便都能考上+教學不嚴謹+畢業寬鬆等印象,且經過2022選舉恐怕印象會更加負面,所以加註了在職專班的畢業證書,會導致含金量降低,甚至有企業的人資是不認同碩士在職專班的學歷的(有沒有碩專畢業的薪水和大學畢業是一樣的);而若畢業證書上不加註在職專班,一般人很可能以為他讀的是一般研究所,含金量便會增高許多。也因此,有考生在報考前會特地去問系所畢業證書上是否加註在職專班,沒有加註當然報考意願就會增加,更不用說那些輔考補習班,早就知道哪些系所是沒有加註的,引導考生報考含金量高的班別,也藉此來增加考生對他們專業的信賴程度。 可以理解系所為了招生而不加註在職專班,但其實這樣做長時間下來是會有回馬槍的。在職專班的學生素質普遍不如一般生,更不用說課程訓練不如一般生嚴謹,所以當在職學生表現不好時,就會連帶影響整個系所的聲望,會讓大家覺得:台大某某研究所畢業也不過如此。 在職專班是從實務的這個角度進入到學術的加值,其實對學生本身來講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所以對於許多人來講是一個非常正面的文字。丁詩同說,台大現有25個在職專班,已有12個有標註,而以有標註學生人數來說占了6成,大於沒標註的4成,那些學生認為標示對他們來講是正面的,所以現在把它統一規範,大家都把在職專班字樣標示出來,這樣也符合他們的精神。 至於新聞稿提到的這一段,我認為台大教務長只是在說好聽話而已,如果「加註在職專班」是正面的、有助招生的,各系所不就更應該早就主動更改了嗎?而台大教務長說出這種言論的作法,老實說我非常不認同,因為這明顯與外界的

元智EMBA出現新聞稿所述與事實不符的問題

圖片
抱歉,這次的主角同樣是元智EMBA。元智EMBA在2022年10月28日透過Cheers雜誌網站發布了一篇 廣編文章 ,以下我節錄3個想談談的部分: 1. 自認很特別 元智EMBA採不分組入學,這樣獨樹一幟的設計源於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提供更貼近需求的課程,然而今日完美呼應精準敏捷學習趨勢,鼓勵不同產業背景的學生們相互交流,實踐跨域協作的時代精神,獲得學生一致肯定。 在 之前的文章 已經討論過,EMBA本來就該是不分組的,而不分組的EMBA其實也不少,除了元智之外,還有中山大學(它的分組其實是地點的差異)、中正大學、中央大學(它的分組其實是地點的差異)、成功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學校EMBA都是不分組的在上課。問題來了,這麼多學校都是不分組,那麼元智說自己「獨樹一幟」指的又是甚麼? 在 之前的文章 也提到過,EMBA本來就該是跨領域的,本來就不該是分組的,現今的元智不分組似乎自己證實之前元智分組的作法是比較不好的,而且我想元智在1995年最一開始成立時就是不分組的了,那麼元智「回歸」原本EMBA就該有的樣子,這當然很好值得鼓勵與肯定,但元智何來如今「完美呼應精準敏捷學習趨勢」的說法?其中的「精準」一詞的用法也很怪,在應該多元跨領域的地方要學員精準學習,兩者似乎有衝突的地方。 此外,很多招生人數多的學校之所以會分組,原因之一是修課人數太多,如果不分組上課,就會有必修課程上課人數太多、教學品質難以維持的問題,很多老師也普遍不願意教人數太多的班,可能50~60人應該已經是上限,而元智招生人數達90人,大概是一般學校一個EMBA班人數的兩倍,若真是90人擠在一間大教室一起上課,當然可以將開課成本壓到最低(因為原本要付兩門課的鐘點費變成只要支付一門課的鐘點費),但學習效果肯定也會是最低的。若元智真的90人一起上課,那就真的在EMBA業界中是「獨樹一幟」了。 題外談一下,這和之後想談的結論有關。元智EMBA一年的招生名額為90人,不過近年招生狀況並不理想,110年教育部公開資訊平台上的數據,在校生僅有155人,所以就算真的一個班一起上課,也大概僅有70多人,不會有90人一起上課的狀況, 2. 五管沒有並重 羅懷均直言管理知識「跨域」是必然趨勢,「產、銷、人、發、財」五管並重,擁有足夠決策使用的知識遠比深入專精每門學科更重要。 羅懷均是現任的元智EMBA執行長,2022年